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简介

自动化学院现有教工近12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70%。教师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2009年获得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自动化学院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名,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200名。每年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国防预研、国防基础、高新工程、型号研制等国家科研项目50多项。年科研经费大约8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项以上。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各类奖17项,出版著作、教材10部(其中包括1部英文专著)。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7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002年和2006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连续两次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十。

学院现有“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校名牌专业。并共建我校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目前拥有“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

自动化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友好合作。

近年来,承担了我校“211工程”二期、三期、“985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科研环境与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院领导

院 长:付梦印(左四)

书 记:王军政(左三)

副院长:汪 渤(左二)

廖晓钟(左一)

张百海(左五)

副书记副院长:邹 凌(左六)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前身为自动控制系,成立于1960年,其相关专业最早开设于1953年,是全国高校最早成立自动控制专业的学校之一,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自动控制系成立初期教学和科研主要服务于军事,以火炮和雷达等军工产品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指挥仪专业、随动系统专业和大系统专业。设有随动系统、液压传动和陀螺仪等研究方向。其中指挥仪专业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也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前身。恢复高考制度后,设立了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自动控制理论、工业自动化和流体传动与控制。1998年,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的要求,自动控制系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2002年增加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动控制系在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从军用到军民两用的转变、从产品到学科的转变、从工科研究到理工结合的转变。1999年取得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自动控制系结束了长达二十年只有一个博士点的状况,形成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共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具有博士后流动站。

回顾历史,自动化学院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无论在初始的军工专业年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之中,自动控制系的师生们都怀着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与共和国同甘苦、共患难,为国家输送了1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庆红同志、郝岩中将、尚学昆少将等多名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